向“新”出發 | 五院“智能建造軍團”解難題!
近日,雄忻高鐵山西段的建設現場,正開展一場“智能建造裝備大作戰”。由鐵五院研發的新型嵌套式軌排、軌排智能精調機、鋪裝機及分枕平臺組成的“智能建造軍團”,正以協同作戰之勢,在崇山峻嶺間展現中國鐵建的“硬核科技”。
這些智能化裝備的集群式應用,不僅成功攻克了復雜地形帶來的施工難題,更為這條“八縱八橫”京昆大通道的關鍵工程注入了強勁動能,推動項目建設全面駛入“快車道”。
四大“黑科技” 啃下“硬骨頭”
對于項目建設來說,雄忻高鐵山西段是塊難啃的“硬骨頭”。雄忻高鐵連接雄安新區與山西忻州,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與山西轉型綜改的重要紐帶。其中山西境內約122公里的線路,穿越山區丘陵,地形起伏大、地質條件復雜,傳統軌道施工常面臨“調節難、效率低、精度差”等問題。如何在這樣的“復雜戰場”上高效高質量完成建設?鐵五院“智能建造天團”用四大“黑科技”給出了答案。
走進施工現場,四大核心裝備正默契配合,各顯神通破解難題——
新型嵌套式軌排(機械公司提供)
為后續施工穩定“骨架”。基于常規軌排框架的軌道幾何形位調節原理優化而來,傳統軌排調節時參數相互干擾,像“擰一個螺絲影響三個位置”。而它采用創新嵌套設計,其獨特的結構設計,使軌排內外套可以相互滑動、互不干涉,橫向與高程調節獨立運行,復雜地形下也能快速鎖定軌道參數,在提升施工效率、降低施工成本、提升穩定性與適用性方面具有優異效果。
軌排智能精調機(機械公司提供)
“毫米級”精度是它的“招牌”。它實現了自動化的軌排調節作業,無需大量人工手動操作,減少了人力投入、降低了勞動強度,通過接收測量小車實時采集軌排數據,快速執行精調指令,自動完成高程與軌向調節,一次能夠完成多個方向和部位的調整,誤差控制在±0.3mm內,相當于頭發絲直徑的1/30,時間僅需要4-5分鐘便可調完一榀,相比傳統人工精調方式,大幅縮短了施工時間,尤其在大規模軌道施工中優勢明顯,徹底告別“人工反復測調”的繁瑣,大幅提高了精調施工效率。
鋪裝機(機械公司提供)
自帶“激光導航”的“大力士”。通過激光導向和定位傳感器,精準抓取軌排并鋪設到位,定位誤差極小,軌道鋪設速度加快。鋪裝機具備強大的機械動力系統和自動化操作裝置,能快速搬運、鋪設軌排或軌道板等部件。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高,可長時間連續作業,降低施工過程中因人工因素導致的間斷時間,保持施工的連貫性。
分枕平臺(機械公司提供)
軌枕的“智能快遞員”。自動化分揀系統,可以根據施工需求,將軌枕按數量、位置精準配送至現場,再也不怕“軌枕斷供”拖慢工期。其配備先進的升降機和輸送裝置,可實現軌枕自動分層、輸送等操作,還能精準控制軌枕間距,減少誤差,無需工人逐個吊裝軌枕,降低勞動強度,大幅縮短了施工時間。
協同作戰能力強 智能軍團效率高
四大裝備聯合作業,交出了一份亮眼“成績單”。
效率提升:自動化與智能化操作減少了人工干預,加快各施工環節進度,縮短軌道鋪設與混凝土澆筑整體工期。
質量升級:高精度設備保證了軌道鋪設與混凝土施工質量,減少后期維護成本,軌道平順性、穩定性等關鍵參數全部優于設計標準,高鐵運行更安全舒適。
成本降低:自動化操作減少人工投入,僅軌道精調環節,操作人員減少一半,且軌排安裝便捷、使用壽命延長,減少材料更換成本。
降低風險:自動化操作減少了人工在危險環境下作業的頻次,保障施工人員安全。
多功能吊具:“智能建造軍團”裝備協同聯動,讓雄忻高鐵山西段施工從“人為主導”轉向“智能協同”,在復雜山區高鐵建設中,實現精度、效率、人力、質量的多維突破,為同類工程樹立施工裝備應用標桿。
軌排就位(機械公司提供)
鐵五院“智能建造軍團”在雄忻高鐵山西段的“實戰”,不僅破解了復雜地形施工難題,更為同類高鐵項目提供了可復制的“科技范本”。未來,五院團隊將繼續研發更多智能建造裝備,不斷提升設備智能化、自動化水平,全力打造“鐵五院智能建造裝備品牌”,切實提高行業競爭力、科技成果傳播力、專業品牌影響力,在行業內甚至海外實現品牌推廣,推動智能裝備產品成為中國鐵建乃至國資央企的“拳頭產品”,擦亮“中國智造”金名片。




